關于九九重陽節,很多人不知道重陽節的來歷,關于重陽節的習俗,除了登高廣為人知外,其他習俗已經消失了。下面小編為您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重陽節的習俗!
農歷九月九日,為傳統的重陽節。因為古老的《易經》中把“六”定為陰數,把“九”定為陽數,九月九日,日月并陽,兩九相重,故而叫重陽,也叫重九。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,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。
據史料考證,重陽節始于遠古,形成于春秋戰國,普及于西漢,鼎盛于唐代以后。九九重陽,早在春秋戰國時的《楚詞》中已提到了。大概在魏晉時期,重陽節已有了飲酒、賞菊的做法。重陽正式被定為節日始于唐代。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、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。
其一,重陽節的源頭,可追溯到先秦之前。《呂氏春秋》之中《季秋紀》載:“(九月)命家宰,農事備收,舉五種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倉,祗敬必飭。”“是日也,大饗帝,嘗犧牲,告備于天子。”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,這是遠古時期,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。
其二,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“大火”星的儀式。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“大火”星,在九月隱退。“大火”星的退隱,讓一直以“大火”星為季節標識的古人,失去了時間的坐標,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恐懼。因此,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。
重陽節的起源還有這樣一個說法:據說,在皇宮中,每年九月九日,都要佩茱萸,食蓬餌、飲菊花酒,以求長壽。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,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,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。
關于重陽節的傳說,各地流傳甚多,歸結起來,無不脫胎于梁朝吳均的《續齊諧記》。大意為,東漢汝南有一個名為桓景的人,跟隨精研道家之學的費長房游學多年。有一天,長房告訴他:‘九月九日,你家有災。讓你的家人趕緊做些茱萸絳囊,綁在手臂上,登高飲菊花酒,可除此禍。’桓景聽了這話,立刻帶著全家人避禍山中。晚上回來時,發現家中的雞犬牛羊都死了,替他們擋了一災,從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。
重陽節與除、清、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。2012年6月,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,草案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(重陽節)為老年節。